Go...
Go...
在當代流行文化的版圖中,無論是漫畫、小說、動畫還是影視劇,「BL」一詞的能見度日益增高。許多人或許聽過它,甚至身邊就有熱衷此道的朋友,但對於其真正的意涵、發展脈絡以及與「耽美」、「YAOI」等相關詞彙的區別,可能仍感到模糊。BL,即「Boy’s Love」的縮寫,是一個描繪男性之間戀愛關係,即男男戀的創作類型,其獨特之處在於,它絕大多數由女性創作,並主要面向女性讀者。
本文將深入探討 BL 的世界,從其詞源定義出發,追溯其從 1970 年代的「少年愛」到今日全球化的跨媒體現象的完整歷史。我們將解析為何此類創作對女性觀眾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並系統性地整理一份涵蓋核心術語到特殊世界觀的詳細詞彙表。最後,我們也將審視 BL 在當代所面臨的文化影響與挑戰,特別是中國大陸「耽改劇」的現象與其背後的審查機制。這不只是一篇名詞解釋,而是一份帶您全面理解 BL 文化的深度指南。
名詞釋義:BL、耽美、YAOI 的區別與關聯
要理解 BL,首先必須釐清幾個經常被混用但各有其歷史與文化脈絡的核心詞彙。
BL (Boys’ Love)
BL 是 1990 年代後在日本商業出版界確立的詞彙,作為一個商業標籤,它廣泛涵蓋了所有以男性同性戀愛為主題、由女性創作並以女性為目標讀者的作品。相較於早期風格較為沉重、悲劇的「耽美」,BL 的風格更多元,涵蓋了喜劇、校園、奇幻、職場等各種題材,結局也多為明快的喜劇(Happy Ending)。如今,BL 已成為國際上最通用、最具包容性的稱呼,幾乎可以指代此類別下的所有原創或同人作品,包含大量的bl漫畫。
耽美 (Tanbi)
「耽美」一詞源於 20 世紀初的日本近代文學流派「耽美主義」,其作者組成的耽美派,原意為「沉溺於美的事物」,強調藝術上的唯美與感官享受,用以反對揭露人性醜惡的自然主義。在創作類型中,它特指 1970 年代末期以《JUNE》雜誌為代表的,描寫「美少年之間戀愛」的耽美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偏向文學性與藝術性,氛圍常帶有古典、壓抑、禁忌甚至是悲劇色彩,著重於精神層面的糾葛與超越現實的浪漫。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語地區,「耽美」一詞的使用已逐漸泛化,常常被用作 BL 的同義詞或代稱。然而,若要追溯其源頭,耽美更側重於一種特定的唯美、悲劇性風格。
YAOI (やおい)
YAOI 是 1980 年代隨著日本同人誌文化爆發而誕生的詞彙。它源於日文「ヤマなし、オチなし、イミなし」(Yamanashi, Ochinashi, Iminashi)的縮寫,意為「沒有高潮、沒有結局、沒有意義」。這原是創作者用以自嘲其同人作品脫離原作劇情,僅專注於描寫特定男性角色之間情感(尤其是性關係)關係的說法。YAOI 的核心在於「二次創作」,粉絲們將現有動漫、影視作品中的男性角色配對(Coupling/CP),並透過自己的想像力填補、延伸甚至顛覆原作中的關係。YAOI 的興起,標誌著 BL 文化與粉絲社群的緊密結合,並奠定了許多核心概念,如「攻受」關係的確立。
BL 文化的歷史演進:從禁忌的少年愛到主流次文化
BL 文化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歷了數十年的演變,從邊緣的藝術探索,逐步走向成熟的商業市場。
1970 年代 – 「少年愛」與耽美的萌芽
BL 的濫觴可追溯至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以一群被稱為「24年組」的少女漫畫家為代表,如竹宮惠子、萩尾望都等。她們的作品突破了傳統少女漫畫的框架,將主角從少女轉為性徵未分的少年,描繪他們之間精神性、充滿哲思且往往結局悲愴的情感,開創了「少年愛」的潮流。代表作如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其晦暗、憂傷的基調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同性情感的禁忌態度。這一時期的作品為後來的「耽美」風格奠定了基礎。
1980 年代 – YAOI 與同人誌的爆發
隨著《足球小將》、《聖鬥士星矢》等熱門少年漫畫的風行,女性讀者開始對其中的男性角色產生豐富的想像。同人誌市場應運而生,成為女性創作者們揮灑想像力的舞台。她們將原作中的兄弟情、戰友情重新詮釋為愛情,並創造出大量的 YAOI 作品。這一時期,粉絲創作的能量被極大釋放,CP 配對文化、「攻受」等概念也在此階段被廣泛確立與傳播。
1990 年代 – BL 的商業化與正名
出版商敏銳地察覺到這股龐大的市場潛力。1990 年代初,專門刊載男性戀愛題材的商業漫畫雜誌(如 BIBLOS 出版的 b-Boy)相繼出現,並正式以「Boys’ Love」(BL)一詞來定義這類作品。為了與早期《JUNE》雜誌的悲劇風格做出區隔,商業 BL 雜誌更強調明亮、輕鬆的喜劇結局。BL 從此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漫畫與小說分類,產業鏈也隨之發展,涵蓋了單行本、廣播劇 CD、周邊商品等。
現代 – 全球化與跨媒體發展
進入 21 世紀,隨著網路的普及,BL 文化迅速跨越國界,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泰國、韓國乃至歐美地區都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與在地化發展。其形式也愈發多樣,從傳統的漫畫小說,擴展至動畫、遊戲、舞台劇以及真人影視劇。特別是近年來泰國的 BL 劇與中國大陸的「耽改劇」,更是將此類題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主流視野。
腐女視角:為何女性對 BL 深深著迷?
BL 的核心受眾是女性,這群自稱為「腐女」(ふじょし)或「腐男子」(ふだんし)的粉絲,為何會對男性之間的故事如此投入?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心理與文化因素。
掙脫傳統異性戀框架
許多傳統的異性戀愛情故事,往往深陷於「男強女弱」、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最終導向婚姻家庭的固定腳本。BL 作品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想像空間,故事中的主角們在社會地位、體能、智識上往往是平等的,權力關係更具流動性。這滿足了部分女性對於理想中平等、純粹愛情關係的嚮往。
安全的觀看距離與情感投射
由於故事主角均為男性,女性讀者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安全地欣賞這段戀情。學者王佩迪便曾指出,許多BL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邊緣化甚至缺席。這種視角避免了在觀看異性戀作品時,可能因將自己代入女主角而產生的嫉妒、焦慮等負面情緒。讀者可以自由地將情感投射在任何一方,或者純粹作為一個見證者,享受劇情帶來的愉悅感。
「妄想」的樂趣與禁忌的打破
「妄想」是腐文化的核心樂趣之一。在傳統父權社會中,男性之間的親密互動常受到壓抑。當腐女們看到男男角色間的細微互動並將其解讀為戀愛信號時,便產生了一種打破社會禁忌的快感。這種「玩弄」角色關係的想像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創造力且令人滿足的娛樂。
BL 常用術語與世界觀百科
要深入 BL 的世界,瞭解其獨特的「行話」至關重要。以下整理了從基礎到進階的常用術語及世界觀。
術語 (Term)
日文 / 英文
解釋
基本概念與關係
腐女 / 腐男子
腐女子 (fujoshi) / 腐男子 (fudanshi)
指喜愛 BL 作品的女性與男性。此詞原為自嘲,現已被社群廣泛接受作為代稱。
CP / 配對
カップリング (Coupling)
指作品中被讀者視為戀愛關係的角色組合,通常寫作「A x B」。
攻 (Seme)
攻め (seme)
戀愛關係中較為主動、扮演插入者的主動方,相當於「Top」。
受 (Uke)
受け (uke)
戀愛關係中較為被動、扮演被插入者的被動方或被動者,相當於「Bottom」。
互攻 / 可逆
リバ (riba) / リバース (Reverse)
指一對 CP 的攻受位置可以互換。
逆CP
逆カプ (gyaku kapu)
指攻受關係與主流或個人偏好相反的配對。
總攻 / 總受
総攻め / 総受け
指某個角色在與任何其他角色的配對中,都固定是攻方或受方。
角色與劇情屬性
年下攻
年下攻め
攻方的年齡或輩分小於受方。
下剋上
下克上 (gekokujō)
攻方的社會地位或階級低於受方,如部下 x 上司。
腹黑
腹黒 (haraguro)
指外表溫和善良,內心卻充滿算計、有點壞心眼的角色。
健氣受
–
指性格開朗、活潑、充滿元氣的受。
女王受
–
指性格高傲、強勢,能夠將攻方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受。
粉絲行為與文化
推し (Oshi)
推し
最支持、最喜愛的角色或 CP。
尊い (Toutoi)
尊い
形容看到喜歡的 CP 互動時,那種美好到難以言喻、近乎神聖的感動。
地雷
–
指個人完全無法接受的配對、劇情或設定。
沼 (Numa)
沼
沼澤的意思,形容沉迷於某個作品或 CP 無法自拔的狀態。
常見世界觀
ABO 世界觀
Omegaverse
一種架空設定,人類除了男女外,還有 Alpha(支配者)、Beta(普通人)、Omega(生育者)三種第二性徵。Omega 不論男女皆可懷孕。
Dom/Sub
Dominance & Submission
一種架空設定,人類有「Dom」(支配者)和「Sub」(臣服者)的第二性別。Dom 有支配慾,而 Sub 渴望被支配與臣服。
當代 BL 的挑戰與影響
BL 作為一種強勢的次文化,其影響力已滲透到主流審美,同時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
BL ≠ 真實同志再現
一個重要的觀念是,BL 本質上是異性戀者女性對理想化男性戀愛的幻想,它並不等同於對現實世界男同性戀者群體生活的真實反映。BL 作品中的情節、角色設定和權力關係多為戲劇化的產物,若將其與現實混淆,可能導致對真實同志群體的誤解與刻板印象。
中國的「耽改劇」與審查制度
近年來,中國大陸湧現出大量由熱門耽美小說改編的影視劇,被稱為「耽改劇」。由於官方對影視內容的嚴格審查,這些劇集無法直接呈現原著中的同性愛情,而將其改編為「兄弟情」、「知己情」。儘管如此,這些作品依然憑藉原著的影響力和演員間的化學反應吸引了大量觀眾。然而,自 2021 年起,中國官方媒體及主管部門多次點名,將「耽美」歸類為「不良文化」,並對耽改題材進行嚴格限制。這一方面顯示了 BL 文化的巨大商業潛力,另一方面也突顯了其在特定社會環境下面臨的巨大壓力與不確定性。
常見問題 (FAQ)
Q1: BL 和真實的男同性戀有什麼不同?
A1: BL 是一種高度理想化和類型化的虛構文學類型,主要由女性為女性創作,其核心是滿足女性對浪漫愛情的幻想,通常不深入探討現實中同性戀者可能面臨的社會壓力、身份認同等複雜議題。真實的男同性戀關係則和所有異性戀者的關係一樣,是多元且複雜的,存在於真實的社會脈絡之中。現實中的平權運動有其漫長而艱辛的歷史,例如直到1975年4月,美國精神病學會才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移除。
Q2: 喜歡 BL 的女性就是「腐女」嗎?這個詞有負面意思嗎?
A2: 「腐女」(腐女子)一詞源於日語,字面意思是「腐壞的女子」,最初是粉絲們用以自嘲的稱呼,帶有「無可救藥地喜歡BL」的意味。如今這個詞已被社群廣泛接納並成為一種身份標籤。雖然它源於自嘲,但在不瞭解此文化的語境下使用,仍可能帶有貶義。並非所有喜歡 BL 的女性都稱自己為腐女。
Q3: 為什麼 BL 作品中的角色通常都非常帥氣?
A3: 這與該類型的「耽美」起源密切相關。「耽美」即沉溺於美,因此對角色外貌的極致追求是其核心特徵之一。作為一種滿足讀者幻想的創作,作者塑造外形俊美的角色,能更輕易地營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圍,這是其吸引目標受眾的重要元素。
Q4: 中國大陸為什麼要管制「耽美」或「耽改劇」?
A4: 中國大陸官方對「耽美」及「耽改劇」的管制,是其整體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的一部分。官方論述通常將其歸因於抵制「不良文化」,防止青少年受到「錯誤價值取向」的影響,以及反對資本過度追逐流量、造成「過度娛樂化」。這反映了政府在意識形態層面對媒體內容的嚴格管控,以及推行其所認可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總結
從 70 年代充滿藝術性的「少年愛」,到 80 年代生猛的同人「YAOI」,再到 90 年代商業化的「BL」,這一創作作品類型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演變。它不僅僅是「兩個男人談戀愛」的故事,更是一個專為女性打造的、用以安放浪漫想像、探索情感關係、甚至挑戰傳統性別框架的獨特文化領域。
BL 的魅力在於它提供了一種跳脫現實束縛的愛情範本,讓讀者在一個被美化與理想化的世界中,體驗純粹的情感悸動。儘管它也存在對現實的簡化、對性別關係的刻板複製等爭議,但不可否認,BL 作為一種重要的次文化現象與文學體裁,深刻地反映了當代女性在情感、慾望與文化消費上的變遷。理解 BL,便是理解當代流行文化中一個充滿活力與想像力的重要面向。
資料來源
BL (和製英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耽美是什麼?BL是什麼?為何中國大陸禁止BL劇?
BL是什麼?耽美又是什麼意思?10本BL漫畫小說推薦排行都 …